这是一张经典的照片。1972年2月22日刊登在中国各大报纸上。但最近看了一些资料,发现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些故事,并不为人所知。
照片由“红墙摄影师”杜修贤所摄。据说当时接到任务,说“握手”照片要体现“不卑不亢”,反映出“尼克松急于想访问中国”。据杜修贤后来回忆:“就在双手即将握住的刹那间,我当机立断,按动了快门……后来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发表了这张照片。照片在媒体登出后,被誉为‘精彩的历史瞬间’”。
这样的说法有点言过其实了。
发现照片存在问题的是翻译冀朝铸的同事。主要是,握手现场有冀且遵嘱紧跟总理,在照片上却没有了冀。而尼克松女儿朱莉给冀寄来的照片,还原了真实——冀就在总理之后。
上面两幅照片,据说就是朱莉寄来的
对冀在照片上的消失,在当时很可能作“政治解读”,其实冀一直“平安无事”。显然,冀在照片上的“出局”有其他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。
网上看到孔冬梅《改变世界的日子》的帖子,上面有一张照片,一切疑团就迎刃释解了:“握手照”就是以这张照片为基础拼接而成的。
照片是在尼克松和夫人已经走下飞机并与总理交谈时拍摄的。照片上的总理和右半部的人物与“握手照”无异。只是总理边上的冀朝铸姿态不大好看,猜想就是因此将冀删去的。余下的就是拼接的事情了。
这对深谙此道的杜修贤来说应该是“举手之劳”。除了拼接,照片的角度也做了调整,以使总理的身体“微微后倾”。尽管如此,匆忙之中还是露出了“痕迹”。网上有人专门做了标识。
对照片的修饰甚至拼接都无可厚非,有些是当时环境所迫,非摄影师本人能够左右。只要它是事件的真实反映而不是无中生有即可。问题是当事人要心里有数。假如上述“猜测”属实的话,诸如“刹那间,我当机立断,按动了快门”、“精彩的历史瞬间”云云,无非是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而罔顾事实、误导读者的说辞。
当时环境下,如使用这幅照片,也是不大能接受的
评论